【编者按:今日的美文分享来自2010班的张佳瑾同学,编者惊异于她的思辨能力,小小年纪的她已经有了对群文阅读的鉴赏能力,并且对美有了初步的感知,从声音入手品读山水,实在是妙。她也写了一篇以声写景的范文,同样的,也被她富有诗意的语言所惊艳,《一叶知秋》文之所及,皆是秋景;目之所观,皆成秋色;耳之所闻,皆是秋声。由景入境再到情,落叶的故事,让秋天有了深意,季节如此,人生亦如此。】
![看到学生写的小论文,老师乐了! 看到学生写的小论文,老师乐了!]()
山水之中的声与情
------以《三峡》、《答谢中书书》、《与朱元思书》为例
投稿人:2010班 张佳瑾
指导老师:罗敏
在学习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三单元中的《三峡》、《答谢中书书》、《与朱元思书》后,笔者对于如何描写声音,如何通过声音表达情感有了如下思考:
第一:词语运用方面。如在《三峡》及《答谢中书书》中,“长啸、属引、凄异、哀转、乱鸣”中的“长、属引、凄异、哀转、乱”,不难发现,这些形容词的选用使常见的声音独具特色,赋予了平淡的声音以鲜明的感情色彩,同时,情感便在其中自然流露了出来。而在《与朱元思书》中,则出现了如下两类词语:“泠泠、嘤嘤 ”,它们属于拟声词,使原本不会发声,较为抽象的文字有了形象的音色,并为文章增添了格律美;而“千转、百叫”两个数词则通过夸张的手法,写出了啼叫的次数之多、时间之久,让声音变得连绵不绝,使文章更富生命力。
第二:声音的选取与呼应。在《三峡》中,有“猿啸”和“渔者歌声”;《答谢中书书》中,有“猿啼”和“鸟鸣”;《与朱元思书》中,则有“泉水冲击石块的声音”、“鸟鸣”、“蝉鸣”和“猿叫”。纵向来看,三篇文章中均出现了“猿”的叫声,但他们三者所表现的情感却截然不同,为“同一声而不同情”。如《三峡》中的猿声凄惨悲凉,暗含作者对渔民艰苦生活的同情;《答谢中书书》中的猿声自由自在,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;《与朱元思书》中的猿声豪放不羁,仿佛作者在热切地呼唤着友人。同一种动物的叫声被不同作者赋予了不同的情感,因此选取声音时不必太过纠结于动物的种类,而应该着重于想要表现的情感,灵活运用词语及修辞而传情。而横向来看,三篇文章的情感通过了不同动物的叫声来表达,为“同一情而不同声”。如《三峡》中凄异的猿啼与渔者悠长的歌声相呼应,塑造了凄苦忧愁的氛围;《答谢中书书》中猿声与鸟声互相交织形成和谐的齐奏,营造自由欢乐的氛围;《与朱元思书》中声音虽多,却层次分明,如同完整的乐章,猿声如同主唱,而蝉鸣鸟叫是和声,流水作为伴奏,丰富而不显得杂乱。因此不同声音之间的遥相呼应可以更好地为传情而蓄势。
笔者认为,我们描写声音其本质还是为表达情感,故在动笔之前,应该先明确思想感情,再通过活用词语,联结不同音色,烘托出所需的氛围,进而感情便能自然流露。
以声写情—我们来看张佳瑾同学的一篇范文:
一叶知秋
落叶是独属于秋天的故事。
![看到学生写的小论文,老师乐了! 看到学生写的小论文,老师乐了!]()
当第一片泛着微黄的叶片离开枝干的怀抱,秋也便无声地来了。转眼间落叶满地,铺满了空虚的山野。入眼的是那片无垠的落叶、荡漾的落叶,手中感触着它的柔软,耳畔是秋借金色大地所发出的,或高昂或低声的呼唤。
枫树火红,银杏金黄。叶片飘落不是落幕,而代表着成熟。自然母亲给予她营养,待到秋日,便是催促的号角。秋风吹熟了稚嫩的孩子,吹散了亲友的羁绊,也吹来了崭新的广阔天地。落叶荡漾着,飘散着,记录着每一分秋色。因而落叶火红,热情地去追寻;因而落叶金黄,自由地去畅想。
领略过世间的另一番风貌,它便仿佛步过古稀之年,身子渐渐软塌,顺应着时光,走入下一个轮回。叶脉是她曾奔涌过的血管,枯萎的叶肉一点点分离。手心微微湿润,那是它的泪吗?不,新生的嫩芽,叶尖的水珠与它同等晶莹。落叶满足地闭了眼,不知一张一合之间,藏了多少沧桑岁月。
步履轻巧的孩子们在落叶织成的地毯上飞舞,片片落叶在孩子们的脚底足尖歌唱。声声脆响,如同流星划破天际的利落,又似春蚕咀嚼桑叶般的细腻,有野马在平原上奔驰的豪迈,又有山泉在林间呜咽的悲情。秋她想说的话太多了,面对天真烂漫的孩童,无数感慨化作脆响声声,了无杂质,饱含着过往,充盈着期望。
秋是那样广阔,目之所及,皆成秋色。
而秋又是那样渺小,只需一小片落叶,便画下了整个秋天。
![看到学生写的小论文,老师乐了! 看到学生写的小论文,老师乐了!]()